我印象深刻, 4/11中午, 我在辦公室午餐, 聽到我的 RMT Processing 一直發出警告聲, 幾乎沒有中斷, 於是我大約在1點時於 FB 發了一篇文:


undefined

當時的情況是Mw與Mr持續很高, 訊號來得又快又急, 持續了3個小時, 之後果真在蘭嶼附近發生地震, 而且當天還下冰雹, 相關新聞報導在這裡, 地震報告如下圖:


undefined

爾後知道 RMT 可以看到遠方地震傳來的訊號, 重新找出當時的 RMT 紀錄, 訊號主要都落在以蘭嶼為頂點的下方三角形區域, 如下圖:

undefined

找 USGS 等單位的資進行比對, 並無對應的遠方地震可對應. 當時因為訊號很大且持續, 所以立即引起注意. 換句話說, 當訊號來得又快又急時, 即可能為臨震訊號. 然而, 若訊號緩慢但是累積時間較久, 是否亦有可能是臨陣訊號呢? 這點尚須花時間去找出是否有公式可循. 

上個月在地震社團碰到一位在地質中心的台大地質系研究生到社團, 他是真的了解 RMT 如何計算的, 他認為那些非典型地震的訊號點都是雜訊, 我則指出原論文從正規化訊號函數內積公式定義MR值, 並且比對一年已發生的地震資料後, 定義MR>60有很高的機率是地震, 當地震發生時, 各測站間的訊號相關性ㄧ定都會比較高, 因此這並不難理解. 我則指出, MR<60時, 原論文並未進行探討. 依據社團人士的觀察與討論, MR>20~25, 當有遠方地震時, RMT星點位置的確會有聚集現象. 舉個例子來說, 我們用三用電表去量電壓, 量到一個10V, 但時如果微觀去看, 其實他是一堆電子流動, 當注視著電子時, 會看到一堆雜訊, 但是他們的行為卻會有統計上的聚集性, 是以10V為平均值的隨機分佈, 因此訊號聚集, 一般來說, 即可認為是帶有訊號的特徵, Pattern Recognition 技術即是在講這件事. 地震學者多想要推導出一個 deterministic function, 從感測器資料直接代進去, 就可以得到 Yes/No 的答案. 因為我們並無法像天空的衛星可以把颱風看得那麼清楚一樣, 也在地下放個衛星把地下的情況看清楚. 擠壓一塊木頭的兩端, 裂掉的位置是最脆弱的位置, 而不是擠壓的位置. 換句話說, 不知道哪裡脆弱, 就算從電磁/震動或其他任何訊號得知擠壓位置, 也無法正確之道地震會發生在何處, 這是目前預測地震的最大難題.但是從 RMT 的訊號聚集現象來看, 讓我知道, 一直以來的理念未變: RMT 與地震前兆有關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hostyg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